香港为什么这么香 生活新报 [2007-6-25 10:36:13] 首席评论员 张京徽
香港历史上票房最高的电影,不是出在香港电影最辉煌的八十年代,而是2005年的《功夫》;香港历史上最高水准的商业片,是2004年的《无间道》。我相信,这是香港人的骄傲,更是全体中国人的骄傲。
这些年来,香港电影人中进步最大的,应该是周星驰。当然,我指的是他的商业价值。以前他拍电影,平均不过三四千万票房,而从《少林足球》开始,到《功夫》,票房从六千万到一亿多,这样的成绩放在回归之前的香港是不可能的。现在我们对他的《长江七号》依然充满期待,这期待中的很大一部分,是想知道这部电影是否能够创造新的票房神话。
周星驰能够成为回归后的香港娱乐圈的一面旗帜,估计是很多人始料未及的。周星驰可以在这十年间继续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在于他可以与时俱进。《少林足球》在珠海拍摄,《功夫》在上海拍摄,这为他的影片增添了内地元素,而内地,为香港娱乐业的继续繁荣打开了一个近乎无限可能性的窗口。
这就牵涉到另一个问题:香港娱乐圈之所以取得那么大的成绩,一方面因为它坚持有香港特色的本土原创作品,另一方面就在于一直紧跟世界娱乐潮流。在粤语老歌里,我们经常可以见到源自美国和日本的翻唱作品,而在香港回归之后,在坚持本土原创的前提下,香港越来越多地向内地靠拢。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现在吸引香港娱乐业视线的身影,轮到了内地。
香港不光是受内地影响,在香港娱乐业继续蓬勃发展的这十年间,内地也越来越多地受到香港的影响。《天下无贼》是香港人刘德华演的,《疯狂的石头》也是香港人刘德华投资的,我们看的DVD的字幕是香港人翻译的,我们在娱乐节目中越来越多地见到香港主持人的身影,我们港片里的台词越来越光明正大地在坊间流传,比如说“我顶你个肺”。内地给予香港文化以灵感,香港文化影响了内地老百姓的生活。
当然,在这十年里,走了不少老一辈的香港艺人。2002年的罗文和陈宝莲,2003年的张国荣和梅艳芳,2004年的黄霑……老的旗帜倒下了,但是也有很多新人冒了出来,像张柏芝、吴彦祖、谢霆锋等这些新人无论是其粉丝的疯狂程度,还是多栖作战的全能程度,都要远胜老一辈的明星。再看得长远一些的话,我们还看到,王菲的孩子快会说话了,沈殿霞的女儿要谈恋爱了,成龙的儿子房祖名已经能出唱片、拿最佳新人了。看到这些,肯定有很多人会很欣慰:没了张国荣,我们还有谢霆锋,走了梅艳芳,我们还有无数的新生力量。
如果不是因为这样一个即将到来的特殊日子,我们几乎都不能相信,一转眼十年就这么过去了。
换个角度来看,那些老的旗帜不倒,新的旗帜便不大可能有出头之日。一个健康的机体需要正常的新陈代谢,我相信,和老一辈的罗文、梅艳芳等人相比,新一代的张柏芝和吴彦祖等人肯定更加能够适应回归之后的形势。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正是在这样一些新生代的推动下,香港娱乐业才能够不断地向前发展,无论影响它的是英国、日本、美国还是内地,它都是香港,它都能把这些外来的文化融入到香港的本地文化中去。
香港为什么能这么香?很简单,因为它是香港。
香港回归马上就满十周年了,在第一个十年里,香港娱乐业交上了一份圆满的答卷,这让我们有理由对它在下一个十年,甚至是更长时间里期待更多。 十年人物 1997:张学友
1997年,发满40张专辑的学友凭借新专辑和独特的贡献,当年36项大奖的得主,再次成为“夺奖天王”。1997年对于歌神张学友的意义,则是他个人的音乐生涯达到巅峰,并且引导了香港乐坛接下来的繁荣。 1998:谢霆锋
1998年,谢霆锋拍摄了他的第一部电影《古惑仔之少年激斗篇》,这部片子奠定了霆锋在影坛的一线地位,让大家不再认为他成名是因为有个明星爸爸。这部电影,让谢霆锋拿到了香港电影第十八届金像奖最佳新人奖。 1999:刘德华
已经有3年没有在香港红馆举办个人演唱会的华仔,在1999年8月7日再次登上舞台,开始他一连15场的“‘刘德华’99红馆演唱会”。这一连15场的个人演唱会,成为了刘德华演艺生涯中最精彩的演唱会,当年的香港乐坛无人能及。 2000:梁朝伟
有人说,有了《花样年华》才有了梁朝伟。但事实并不是这样,梁朝伟早在1987年就凭借《地下情》夺得过香港金像奖影帝。《花样年华》让他再次夺得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并奇迹般地成为戛纳影帝。每次形容这次经历,梁朝伟总说,那是一场“开心到飞”的旅程。 2001:彭浩翔
香港新锐导演彭浩翔以50万美元超低成本,15天拍摄完成了首部剧情长片《买凶拍人》。影片给人们讲述了一个回味无穷的好故事,从而赢得香港金紫荆奖最佳编剧奖,被誉为2001年香港最有创意的电影,香港国际电影节认为此片是“罕有的癫狂中见真情之作”。 2002:刘伟强
今年2月26日,第79届奥斯卡颁奖典礼在洛杉矶柯达剧院落下帷幕,马丁.斯科塞斯执导的《无间道风云》囊括了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和最佳剪辑四项大奖。和马丁同样高兴并暗中多了一分自豪的刘伟强,早在5年前就拍出了“原版”《无间道》,该片也是刘伟强担任导演以来票房与口碑最好的一部作品。 2003:杜琪峰
这一年,杜琪峰导演了《百年好合》《向左走、向右走》《1:99电影行动之狂想曲》《PTU》和《大块头有大智慧》5部电影,每一部都堪称经典。同年,他凭着《大块头有大智慧》获得金像奖最佳导演奖,而《PTU》则获得最佳电影奖。这是首位凭不同的作品分别获得最佳导演、最佳影片的导演,杜琪峰在香港电影中的地位,由此无人能比。 2004:周星驰
周星驰在《功夫》里又一次创造了一个理想化的小人物,一个无能的流浪青年,却在正邪火并里激活了武术天分,由此成为英雄——这个故事和跑龙套出身的周星驰本身不无相似,从《射雕英雄传》里的宋兵甲到如今喝茶都有狗仔跟踪的星爷,周星驰正用他的经历演绎了一出堪称成功典范的人生大戏。 2005:成龙
2005年只拍了《神话》的成龙依然是所有华语艺人中收入最高的一个,高达2.3亿港元。在这一年中,成龙与多年未合作的唐季礼合作了《神话》,虽然这部电影只是重复了他喜剧动作明星的风采,但却创造了仅次于《无极》的内地第二高票房。 2006:郭富城
香港某杂志排出的2006年香港娱乐圈收入榜显示,做足两年“谷底王”的郭富城,2005年凭《三岔口》勇夺金马影帝,去年再凭《父子》连庄,身价恢复四大天王年代,成为香港娱乐圈十大赚钱王的首位。 2007:谭家明
“谭家明是公认的香港最有才华的导演之一。”香港著名影评人石琪如此评价谭家明。谭家明在上世纪70年代末才转向电影制作,第一部作品《名剑》便轰动了影坛,不过此后一度沉寂,此番再来,谭家明出手不凡,凭借《父子》一片成为今年金像奖上最大的赢家,如愿获得最佳导演奖。本报记者 陈丽
“我能成功是靠艺德、靠人缘,这真的是句实在话,因为在香港演艺圈没有艺德就会受到排斥而接不到戏,同时每个艺人都是自己的老板,没有谁会听谁的,所以人缘不好根本不会有人理睬你,更不要说做那么多明星的‘大哥’。”——曾志伟
“不是我说《英雄》是烂片,而是它本来就是一部烂片!用那么多钱拍出这样的片子,武打不好,演员也不好,都是张艺谋这个导演的责任。他不是能力不行,是发神经!他之前就很好,我喜欢他的《大红灯笼高高挂》。”——黄秋生
“演艺圈里谋生从来就不是别人让给你机会的,这里面每个人在台上都希望自己是最瞩目的一个,我没有理由要让。”——刘德华
“内地会吞并香港影业,如果是也没办法。现在香港人什么都投诉,之前投诉《秋天的童话》(对白不雅)简直系荒谬。”——尔冬升
“以前想去一些地方拍摄是不可能的,但回归以后不一样,很多地方只要申请就可以安排。而没有政府的资金支持,我们也不可能来到戛纳。香港电影有自己的特点,但是,他还是属于中国电影的,是中国电影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离开中国这个大背景肯定无法生存。”——杜琪峰
“张国荣演什么像什么,从来没有架子,电影到外地宣传,张国荣什么人都不带。现在的大明星,助手、化妆师、发型师、保镖通通要带,一个人带10个人,机票都是一大堆钱。唉,要是张国荣还在就好了,帮我省好多钱呢!香港很难找到好的喜剧演员了。像《家有喜事》那样,把张国荣、周星驰、张曼玉、吴君如凑到一起的阵容,再也不可能了。”——黄百鸣
“这几年,韩国电影崛起,俨然已成为亚洲盟主,香港电影要争这口气,香港特区政府也全力支持,拨款1000万港币促成好事。”——香港电影金像奖主席文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