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恒曾经写过一部小说,名叫《黑的雪》,后来被谢飞拍成了电影《本命年》,姜文主演。刘恒之所以用这个名字,是想表达一种不由自主的人生状态———人就像飘落的雪花,原本都是纯洁的,但落到不同的地面上,有的能保持原来的纯净,有的则被人践踏,变得污秽不堪。《线人》中的主角,都抱着一个单纯的目的进入故事:李沧东只是想例行公事,不掺杂任何感情因素地征用线人破案;细鬼只是想在这个线人行动中全身而退,挣到为妹妹赎身的钱。可一旦命运的陀螺开始旋转,每个人都将深陷不能自主的漩涡。 其实电影创作者的工作,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给人物设置障碍找麻烦,只是有的人通过巧妙布局越过障碍达成目的,有的人则喜欢让人物与障碍同归于尽了断恩怨———林超贤就属于后者。从《证人》到《火龙》再到《线人》,林超贤越来越喜欢在人性抹黑的沉郁底色中,凸显电影的质感。《线人》的黑暗气质,几乎被推到挑战内地电影审查底线的极致。在这个互相利用的利益交换格局下,信用应该是最基本的游戏规则,但警察的失信、人性的扭曲,让这个警匪故事,最终变成难以复盘的人性死局。 《线人》的最后一场盘肠大战,是全片最具冲击力的场面,也应是2010年华语电影最让人难忘的惨烈图景———这样的血腥残暴,堪比《风声》了。但这黑暗对决之后,带给观众的并不是感情的释放和解脱,而是更加绝望的窒息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线人》不是一部合格的商业片,因为它太黑暗;同时它也不是一部合格的艺术片,因为它对人性的探讨太浅显———《线人》是属于林超贤的作者电影,这种风格的确立和彰显,对香港警匪电影的创作有着重要意义。 比起《火龙》凌厉火爆的画面和剪辑风格,《线人》沉稳平实了许多,而且在叙事上较《证人》表现出更入佳境的掌控力。影片对最后高潮段落的情绪铺垫很扎实,可惜结构上有些失衡。《线人》中的许多情节是讲述常规办案过程的,观众早做好了细鬼被出卖的准备,可影片的故事发展落后于观众期待,造成影片中段节奏拖沓。好在《线人》在人物刻画上极其出色,林超贤在《证人》中表现出的调教演员、挖掘演员潜能的深厚功力,在本片中得以保持,并被超越。 《证人》曾将张家辉送上了香港电影金像奖的领奖台,《线人》很有可能在明年的金像奖上,对最佳男主角(张家辉、谢霆锋)、最佳女配角(桂纶镁)、最佳男配角(廖启智)等表演奖项发起冲击。比起张家辉对职责和情义的纠结,谢霆锋被失控命运碾压的悲剧宿命、桂纶镁的血腥绽放,都予人极大的惊喜。最后高潮段落的爆发,证明了桂纶镁在拓宽戏路上的勇气和能力;而廖启智作为林超贤电影中的标志性符号,则以很少的戏份,在《线人》中完成了一次举重若轻的表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