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新闻必知——为何娱乐新闻如此多面?

娱乐新闻,并非一定是事实报道,同样一句话,不同的媒体可以写出不同的态度,这就需要了解新闻背后的故事和各个报纸利益集团的冲突,经纪人与新闻记者的关系,唱片公司与新闻集团的对立,以下仅仅做一简单介绍。并非全面,旨在抛砖引玉,告诫锋迷看新闻时注意选择

首先:香港壹传媒所有的报道都不能相信,它并非一点事实都没有,但是实在是常人无法判断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虚构,台湾香港内地很多单位个人都与之打过官司,多以壹传媒败诉为结果。近期周杰伦也曾经因为被该集团报道过美国演唱会票房不佳而告它。谢霆锋的不少负面都出于此,霆锋与该报业关系一向不佳,虽然小时候曾经经常拍摄照片,但自其签约英皇后,因为该报业与英皇旗下某些传媒杂志报纸有竞争,故壹传媒对于霆锋的报道多为不实。谢霆锋和谢贤都曾经因为该报的不实报道当众撕过杂志,故关系恶劣可见一斑。

其次:香港明报集团,明报在香港一向以所谓的公正著称,其实并非完全如此。该报纸对待英皇旗下歌手的报道的赞美较为吝啬。最近有关该报纸最大的负面就是《明报周刊》对于无极剧组的不实报道,导致陈红和无极投资方的强烈不满,牵扯官司。此报纸与一些传统的香港经纪人关系甚佳,对于谢霆锋的报道一向以绯闻为主,有时候它对于霆锋的八卦度甚至超过壹传媒。很多时候甚至在其他报纸只提工作时也要用绯闻做大字标题抹煞霆锋的工作成绩。而新浪与此报纸有合作关系,因此,内地网站转载的香港新闻,多由此报纸方面产出,而内地报纸的娱乐新闻,又多从新闻产出,故大家看新闻时要多心留意,自己明辨哪些新闻的真实性很低。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5-12 18:53:25编辑过]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无极》正式委托律师讨公道(04/28 10:56)   

香港《明报周刊》一篇“《无极》戛纳落选”的不实报道激怒投资方中影集团,昨日记者获悉,继向该报发出严正声明之后,中影已正式委托律师,要以法律手段向《明报周刊》讨回公道。

  《无极》正在紧张进行后期制作,并计划在5月的戛纳电影节上放映11分钟片花。但日前香港《明报周刊》的一篇文章用超大篇幅爆料称,《无极》本想入围戛纳,但戛纳选片人不喜欢《无极》,因此没有入围竞赛单元。报道使用了“不喜欢”、“无缘”、“遇上滑铁卢”等字眼,有明显的诋毁色彩。投资方中影高层闻讯后十分震怒,立即向该报发出声明,要求对方在三日内登报致歉。但是,截止到昨日《明报周刊》仍拒绝回应此事。交涉未果,投资方决定用法律手段维护正常权益。昨日下午,北京中京律师事务所潘忠仁律师告诉记者,他已正式接受《无极》投资方委托,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明报周刊》立即“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公开道歉”。潘忠仁律师是韩三平、陈凯歌、陈红的多年好友,他说:“影片尚未送审、发行就遭到境外媒体的诋毁和诽谤,这在建国以来也算首例。投资方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投资方也只有几个人看到过《无极》的一些样片,戛纳评委又从何看得到?整件事的侵害事实很明显。”《明报周刊》文中提到“戛纳选片人”不喜欢《无极》,那么此位选片人是否也会列入被告?潘律师表示,文中并没有具体指称是哪一位选片人,所以暂时不会涉及。

  《无极》凝聚了亚洲最强悍的幕后阵容,今年12月全球同步上映,投资方对香港票房非常重视,邀请谢霆锋与张柏芝出演就是为了保证香港票房。中影集团一位高层表示,这则报道刻意狂贬《无极》,远不是一个“误会”那么简单,可能有“幕后黑手”操纵此事,目前中影方与潘律师正在调查取证。本报记者马彧

“香港《明报周刊》的做法,既是对中影集团的伤害,也是对戛纳电影节评委的伤害,如果不是缺乏必要的职业道德,就是别有用心。” 4月19日,戛纳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宣布了本届电影节竞赛单元入围名单,王小帅的《青红》成为内地唯一一部参赛影片。 昨日,香港《明报周刊》刊文称《无极》是因戛纳选片人不喜欢而落选。 中影集团总经理韩三平愤怒地指出:该报道严重失实!对方如果不进行公开道歉,将诉诸法律。

《无极》落选报道引起中影震怒 造成巨大影响 环球娱乐网 http://www.ccwb.net 2005年4月26日 15:07 被中影集团总经理韩三平称作“2005年中国电影产业第一大片”的《无极》日前被报道“在戛纳遇上滑铁卢”,这一报道引起中影集团“震怒”。 投资3000万美金,由陈凯歌导演,张东健、张柏芝、真田广之、谢霆锋、刘烨等明星主演的影片《无极》即将在5月举行的戛纳电影节上放映11分钟片花,并举行盛大酒会做海外市场推广。可是近日香港《明报周刊》的一篇文章却称因戛纳选片人不喜欢《无极》,因此该片没有成为参展作品。正在做港台销售的《无极》遭遇如此报道,立刻引发负面影响。中影集团(该片投资方)总经理韩三平称:“我今天一上午就接了至少5个海内外片商的电话,他们都在问我影片的质量到底有没有问题。”中影集团已向该周刊发出严正声明,要求三天内以1000字的篇幅进行澄清。 中影集团是广电总局下属的重要影视机构,也是中国最大的电影集团公司,出品了上万部电影作品。《无极》是该公司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的一部影片。 投资3000万美元,由陈凯歌导演,张东健、张柏芝、真田广之、谢霆锋、刘烨等明星主演的影片《无极》即将在5月举行的戛纳电影节上放映11分钟片花,并举行盛大酒会做海外市场推广。可是近日《明报周刊》的一篇文章却称因戛纳选片人不喜欢《无极》,因此该片没有成为参展作品。 要求3天内澄清   前日,《无极》的投资方之一,中影集团就一篇报道发出严正声明,要求香港《明报周刊》在三天之内以千字文做出澄清,否则将发出律师函。 《无极》的中国投资方中影集团总经理韩三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用了“震怒”来形容他看到这篇报道时的心情,他说:“该文作者并没有采访过《无极》的主创,内容完全违背基本事实,到目前为止谁也没看到过《无极》的完成片,而且也没有经过政府部门的审查,怎么可能送戛纳参加竞争?这既是对中影集团的伤害,也是对戛纳电影节评委的伤害。” “我们很生气” 他表示,作为影片的投资方之一,他本人都没有看过片花,他告诉记者:“我今天接到了至少5个来自海内外片商的电话,他们都在问我影片的质量到底有没有问题。我们今天早上连发了5遍传真到香港这家周刊,如果在三天内对方不给出明确的澄清和道歉,我们将进入法律程序。”制片人陈红也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她说:“我们现在正在做影片的港台销售,这篇报道用了‘无缘’、‘滑铁卢’这样的字眼,严重影响了《无极》的声誉和经济利益,我们很生气。” 《明报周刊》在1902期的64页登载了名为《评审看罢不喜欢,〈无极〉无缘参展康城(即戛纳)》的文章,文章中称“特工(据该报副主编黄女士称,特工即指多名记者采写)最近听到由陈凯歌做导演,真田广之、张东健、谢霆锋及张柏芝合演的《无极》,却在康城遇上滑铁卢。据知,康城一众评委看罢《无极》后,因为不喜欢电影的内容,所以未能成为参展作品。” 挫伤买方信心 中影集团在声明中称:该报道给影片《无极》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严重影响影片的经济效益。目前《无极》的全球发行工作正在进行之中,该报道对影片的负面影响无疑将极大挫伤买方对影片的信心,影片的预期效益将大打折扣,这对于一部大制作的影片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无极》目前正在进行刘烨的配音,将于今年8、9月间全部制作完成,今年的12月下旬全球同步上映。影片今年5月就将展开推广之旅,陈凯歌将携全部主创和主演参加戛纳电影节,现场将播放11分钟的片花。 中影称连续发出多次传真 《明报周刊》:我们不会有回应 《明报周刊》的副总编辑黄丽玲女士接受了记者采访,她称:“我们正在调查记者的消息来源,有可能确实弄错了这件事。如果真的报道有误,一般我们不用澄清的方式来解决这种问题,我们希望能约到对方的访问,由他们自己来说明影片的真实情况。对这件事情,我们不会有回应的,希望能和中影集团或者《无极》片方直接对话。”但《无极》制片人陈红表示:“我们不会接受他们的访问,如果对方态度如此强硬,那就直接法庭上见吧!” 据悉,中影集团在昨日上午,连发了5次严正声明传真给该周刊,但该周刊坚持称没有收到传真件,中影集团在当天下午又发出了8次传真,该周刊仍称没有收到。制片人陈红称,中影集团的律师将介入此事。 ■ 双方争议焦点 “明周”报道:据知,康城一众评委看罢《无极》后,因为不喜欢电影的内容,所以未能成为参展作品。 中影说法:该报道内容严重失实。报道中所说康城的评审看完《无极》后,因为不喜欢电影的内容,所以未能成为参展作品。而事实上,影片《无极》目前正在后期制作阶段,影片并未最终制作完成,包括我公司在内的任何单位或个人都未看到正式的影片。同时影片的审查部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影局也未审看影片,而国外电影节的评审又如何能看到影片?贵刊的报道歪曲事实,无中生有,纯属无稽之谈。 “明周”报道:最近听到由陈凯歌做导演,真田广之、张东健、谢霆锋及张柏芝合演的《无极》,却在康城遇上滑铁卢。   中影说法:该报道故意公然诋毁影片《无极》。报道的大标题、插图下的注解以及报道的正文部分使用了“不喜欢”、“无缘”、“遇上滑铁卢”等字眼,报道表面上提及多部影片,实际上从排版、标题、插图、内容等多方面都是直接针对《无极》。报道对捏造的虚假内容大加渲染、肆意歪曲夸大,故意降低公众对影片的社会评价,严重误导了读者和观众。 来源: 南方都市报(田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5-12 18:47:28编辑过]

1

评分人数

TOP

http://fm974.tom.com/1282/1293/2004113-31049.html

看娱乐新闻前,你了解“壹传媒”么?

TOM音乐频道独家稿件 版权所有 转载请与TOM联系

壹传媒旗下传媒众多, 包括: 苹果日报、壹周刊、壹本便利、青云路、壹本通 / 交易通、忽然一周及壹出版……

有人说,香港的传媒就如同战国,壹传媒、新系、商华传媒三足鼎立,《东周刊》自去年因刘嘉玲裸照事件停刊改版后,壹传媒更以负面和至激报道独挡一面。据说壹传媒的创始人倒也从不担心自己的公众形象,这倒不仅仅体现在娱乐方面:01年壹传媒擅自发表言论声称内地出口给香港的大闸蟹有毒,最后以太阳报专发社论和政府重新鉴定推翻壹传媒结论收场,03年壹传媒在报道有关补习社老师涉嫌性侵犯小童案中刊出受害小朋友的照片又引起传媒中人及社会人士强烈不满,报道事后被淫亵物品审裁处定为二级不雅物品。此外,《壹周刊》更因诽谤 “希望工程”的善款流向而被希望工程告上法庭……

  时事新闻尚且如此,娱乐方面就更加明显,自90年《壹周刊》创号以来,以精美图片和狗仔追踪为主导的周刊如雨后春笋。惹出的事端也连绵不绝。有一则趣闻,说的是某次聚会,《苹果日报》的主编往哪一站周围的人就作鸟兽散,寻常人到这里该反思自己,但是他却固执己见的笑谈哪怕只有半个苹果,他都要把它啃完。这趣闻倒是未知真假,不过壹传媒偏爱所谓的负面猛料,以不实报道“引导”着香港传媒的报道方向却是事实,这里也就列举一二。

  目标人物:

  成龙   大哥批评起壹传媒丝毫不留情面,他曾经直指香港某些不良刊物“哔众取宠”、“揭人私隐”,令香港传媒变质,更表示自己一直受到“壹传媒”的针对:“《特务迷城》搞海陆空宣传活动,个个记者都纸笔‘记料’,惟独《苹果》记者例外,听说《苹果》记者收到上头指示,该活动正面新闻就不写,去看成龙有什么坏的就写。”批评起上述娈童事件时大哥更是 “骂《苹果》要钱不要脸”

  张国荣 哥哥可说是受到壹传媒毒害最深的艺人,无端指他抄袭,又指他大牌,矛盾激化到他曾经拒绝“苹果日报”记者进入采访,接受访问时更问清楚现场有没有“壹传媒”记者……原来就是因为没给壹传媒打广告:“有些人针对人不针对事,因为我的演唱会制作人陈太没有在他们报章登广告,我又不很买帐,但你戮我能戮到什么?有胆就不要写我,不要拿我作文章。” 

  梅艳芳 梅姐算遭传媒指责较少的艺人了,有时候你不得不佩服她在面对传媒时的勇气,当壹传媒“独家踢爆”梅姐与小谢莫虚有的绯闻时,梅姐斥责该杂志为妖孽,直言是壹周刊间接害死哥哥,并称他们想继续害死谢霆锋(人物,图库,视听,唱片)。她与壹传媒斗争的最发人深省的一句话就是“有生之年,和它对抗到底”。

  谢霆锋 小谢可算是现在壹传媒的风头人物,他的火爆脾气外加标本式的叛逆形象,早让壹传媒心花怒放。先说老谢卖儿卖女,又塑造个小谢浪荡无品,谢贤和小谢不同场合下撕了两次忽周,更让这种矛盾达到白热,无论是忽周的打人事件,还是最近的病房事件,几乎所有的有关小谢的负面新闻都由壹传媒而出,不用看图就可以臆测他的绯闻八卦,壹传媒已经炉火纯青。

  徐濠萦 摊上了陈奕迅(人物,图库,视听,唱片)难免也成了壹传媒的靶子,陈奕迅天生的好男人形象,没办法让壹传媒自圆其说,于是小徐成了花心荡妇,还外加大使(使钱)。这不,连eason都看不过去,支持她去法院解决问题。

  肥肥 要说肥姐卖女,好人也要发怒:“《壹周刊》,话我卖女有乜证据?够胆就当面同我对质”

  郑秀文 sammi在壹周笔下除了花心还被“怀疑”性取向有问题,她的绯闻有“壹周制造”标签的不在少数,无奈的她只有“那些杂志看看吧——上厕所的时候看看。看了就忘吧”

  萧亚轩 《忽周》登陆台湾时就遭到台湾艺人集体抵抗,壹传媒只好再次拿“香港艺人”开刀,好歹用“谢霆锋打人”打响了自己在台的知名度。站稳脚跟后报道elva生活放荡,台湾的艺人没有香港艺人那么大的忍耐度,对簿公堂后法院判决《壹周刊》应赔偿萧亚轩100万元并登报道歉。

  ……

  看了上面也许你要问,香港传媒的良心何在呢?《忽周》因涉嫌贿赂偷拍《2046》受到廉署问话,《壹周》因刊登陈宝莲遗像被罚款。但也许目前情况下公众的指责就是他们受到的唯一有效的“惩罚”了。壹传媒的记者有时需要冒充别家报社人员才得以采访,但无论是周慧敏男友倪震告《忽周》诽谤、巩俐黄和祥怒告《忽周》诽谤 、郭晋安斥壹周侮辱女性或是华纳怒斥《壹周刊》污蔑,都看不到壹传媒有何改进之处,哪怕它一直受到投诉哪怕它总会被告上法庭。也许时至今日我们值得庆幸的是这样的传媒无法进入内地市场,但可悲的是,内地某些平面媒体似乎开始热衷用类似的新闻来吸引读者,区别仅在于前面有了一个“据香港媒体称”。

  只愿我们身为内地人,可以一直庆幸下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5-12 18:49:00编辑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