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线人》,觉得与往的港片不大一样。“线人”、“卧底”等元素,历来是香港影片中的常见情结。其表现形式像《无间道》的针锋相对,还有诸如“线人”和警察日久情深,亲如兄弟的。但在《线人》中,所表现的却不这么简单。线人在影片中的核心意义,是警方破案的“工具”,而线人在付出代价后,获得“血酬”。
血酬一词出自吴思的《血酬定律》。“所谓血酬,即流血拼命所得的酬报,体现着生命与生存资源的交换关系。从晚清到民国,吃这碗饭的人比产业工人多得多。血酬的价值,取决于所拼抢的东西,这就是“血酬定律”。”看完这段关于血酬定律的描述,对线人的工作,已经不言而喻。线人,就是在用流血、拼命的代价,去换取生存资源。
影片伊始,廖启智所饰演的线人,因为主犯的逃跑,一百万线人费变成了十万,他生气地说警察是不可信的,还打了张家辉一个嘴巴。员工打领导,并坦言不再合作,这在正常的经济关系中是少见的。而廖启智能如此恼怒,其原因有二,一是他的“血酬”没有体现出应有的价值,付出的劳动大打折扣;二是此时他的生命安全收到了威胁。果然,刚与张家辉分手,他就被砍了个半死。
同样的血酬问题,还出在谢霆锋身上。出狱的谢霆锋,面临的是父亲去世后留下了80万的债务,妹妹被人抓去卖淫。他为了还钱,在张家辉的威逼利诱下,同意了这个“血酬计划”,去充当线人。这里出现这么一个问题,线人们为什么不抗拒“血酬”,警察为何要一而再,再而三地选择线人做“血酬“对象?
先说线人,一般都是黑道上的混混,他们面临的生存危机很大,像廖启智要养家,谢霆锋既要救妹妹,又要还债。以他们的个人技能而言,不可能在短时间去获得巨大的财富。但现实又逼迫他们必须去获得财富,解决燃煤之急。于是,做线人成了唯一的选择。做线人,就是一次豪赌,压下筹码后,要么是输个血本无归,要么是大赢一把。
再说警察。张家辉运用各种手段,近乎强迫地让谢霆锋做线人。在给新手上课时,张家辉说:“要装作是他们的朋友。”还有张的上司,一直逼迫张破案,却不管线人的死活。这些警察选线人破案,又不顾他们安危的直接原因是:线人的血酬,由政府买单,而不是由警察付账。所以,警察更乐利用这种与自己“零风险”、“零投资”的办法。
类似的血酬关系在黑帮内部也比比皆是。一个小弟要求多分成,老大对其余小弟说道,打死他,你们分他那份。这个倒霉的小弟,他过高估计了自己的“血酬”,所以直接破产。桂纶镁所饰演的老大情人,也因不满自己的“血酬”而反水。此类种种,都是影片中“血酬定律”的表现。
但如果影片中只是反映“血酬定律”,那将会被拍摄成一部“警匪对立,线人抽利”的简单警匪片。早在《野兽刑警》中,林超贤就已经做过了警匪之间模糊地带的实验,在《线人》中,则把这种模糊地带放大。张家辉自看到廖启智被黑帮追杀,导致精神失常后,已经对这种以线人生命为代价的“血酬”有些不满,但以他一人之力,是无法改变整个游戏的规则。他按着职业惯性,去发展谢霆锋,在谢的行动之中,张家辉特别注意他的安全。
从故事的发展上看,“血酬定律”还在继续支配着这个游戏,而“人性元素”逐渐上升至影片的主要位置。张因压力大,去嫖妓,染上梅毒,致使老婆流产。老婆自杀,被救后失去记忆,之后老婆又因他而死。这冥冥中的安排,似乎是对张一味拿线人的“血酬”换取成绩的惩罚。在影片结尾,为了给谢霆锋一个公道,张单身匹马地与黑道拼杀,意味着他已经完全脱离了“血酬定律”。同样的还有桂纶镁,她与谢霆锋的逃亡,不仅是同病相怜,还有爱情的元素,与“血酬”已经没有了一点关系。
影片的结局有些悲凉,皆在说明这种非人性的以线人的生命为“血酬”的破案方式没有赢家。而如何破解这种“血酬定律”的怪圈,则不在本文的讨论之列。相信这样的问题,还会长久存在下去。黑道的搏杀、线人的血酬、警察的无奈、落魄人相怜、人性的温暖……诸多的元素被组织进《线人》中,定会让今年的港片迷眼睛一亮。
最后说句题外话,在写本文的过程中,突然想起了20多年前的一个夏日。那时,一群懵懂少年,坐在小屋中死盯着电视荧屏,有些消磁的录像带吱吱啦啦地播放着《千王之王》。少年们特羡慕剧中“四哥”的豪气、霸气、帅气,争抢着破旧的扑克牌,企图甩出一手“长龙”。弹指挥间,20多年过去,“四哥”早已淡出,“四哥”的儿子也长大成人。看完本片后,觉“四哥”的儿子成熟了——谢霆锋真的有乃父之风。
欢迎光临 锋行天下-谢霆锋中国内地歌迷会官方论坛 (http://www.nic-zone.net/bbs/) | Powered by Discuz! 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