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性悲歌——观《十月围城》有感

本帖最后由 湖都 于 2010-5-31 14:55 编辑


    “欲求文明之幸福,必经文明之牺牲,而这牺牲,我谓之革命。”《十月围城》几近结尾,孙中山略微低沉的声音发出此等肺腑之言。而这部片子的真正主角,不是孙文,不是革命,而是在历史大潮中不曾留下姓名,却为之献出生命的一群普通人。这些舍命保护孙中山的义士,不缺一腔热血的青年学子,可更多是不知革命所为何物的贩夫走卒。他们不知孙文是谁,也未必理解这样的宏大理念,即便在那样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革命对于他们仍是一个模糊不清的名词。他们因为不同的理由和目的被卷入这场声势浩大的护卫行动中,保护着不知姓名的大人物。直至他们倒在通往文明的牺牲路上,那位大人物,留给他们的始终是一个模糊的背影。
     影片的第一幕,一声枪响划过长空,兴中会会长杨教授应声倒在学生的簇拥下,子弹正中额头。镜头摇曳,众人的惊呼声渐渐小去,苏格兰悠长哀伤的长笛揪住了所有的感官。从这一幕开始,故事在极为紧凑的节奏中有条不紊地发展着。旧时中环的一街一巷,旁逸斜出的楼牌店幌,以及精雕细琢、古香古色的室内景观,这座耗资4千多万的城中城最大限度还原了一百年前的香港。在这样喧哗的城市中安静生活的人们,因孙文先生的到来卷入了旋即爆发的革命当中。那是1906年的香港,一座承载了太多血与泪的城市。从维多利亚码头到皇后大道,从史丹利街到百花街,这一路,留下了孙中山的足迹,也侵透了更多人的生命。为革命一腔热血的商人之子,为报知遇之恩的街头走卒,为完成父亲遗愿的孤女,为换回妻女幸福的赌徒,为自我拯救的潦倒遗少……这群原本毫无交集的人因孙中山而聚在了一起,面对清廷的冷酷无情和英国政府的袖手旁观,一众义士的命运昭然若揭,有待玩味的便只剩下革命洪流中不顾一切的浩然正气,以及在狂热与恪守交错中,洋溢着几许温情的人间烟火。而《十月围城》的存在,正是试图在历史的坐标系里,给这些人找寻一个位置,为无名者写下名字。
    【忠】
    在中国上千年的历史文化里,无论君臣、父子还是夫妻之间,仁人志士已然将“忠”字刻入自己的骨子里,渗入自己的血液里,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至今。
    革命党陈少白写给好友李玉堂几近绝笔的信里提到,“中国之希望,只有孙先生;中国之未来,只有孙先生;中国只有一个孙先生”。在他眼中,孙中山是中国未来的**的希望,是他信仰的革命能够成功的希望。所以他一次又一次恳请朋友出资捐助革命,一次又一次让家人、朋友陷入危险之中,这与其说是对孙中山的忠诚,倒不如说是对他所信奉的革命的坚定不移。而他的学生阎孝国同样有着自己的“忠”,身为清廷的将领,他是一名爱国的军人,他有着军人般不可撼动的信念,尽职尽责的效忠朝廷。尽管受过西式教育,却让他愈发憎恨那些有着新事物新思想想要取代封建王朝的人,他们的世界对他而言是陌生而恐怖的。为了忠诚,他无心思考,一心只想完成任务。生命的最后,他发出“终孝大清”的长啸,似乎在为自己的忠诚划下完美的句号,浑然不知他想杀的人已然安全离港。这究竟是命运的对他的捉弄,还是对他的嘲笑?
    【义】
    每每提到“义”字,总难掩心中幽幽一声长叹,这个字后面背负的实在太过沉重。
    普通商人出身的李玉堂虽常年出钱支持好友的革命行动,却从来只奉行“只出钱不出力”的原则,他不曾多求,只想自己的生意稳定,将来好传给自己唯一的儿子重光。可接二连三不幸的事情让他无法脱身,终被好友那句“革命就是用我们这一代的牺牲,换取重光他们那一代的幸福”所震撼,为了朋友间的情义,他毅然投身于革命的洪流之中。还有那被清政府冠上叛军头衔的革命义士方将军说,“跑,是为了回家”;因为爱上父亲的女人而堕落街头的乞丐刘郁白说,“把最危险的地方交给我”;对老板忠心耿耿的车夫阿四说,“后天,算上我一个吧”;外表粗糙内心细腻的小贩王复明说,“好,我参加”……这些人或许因为不同的原因加入了任务,但都可以用一个“义”字为之概括。
    【情】
    尽管整部影片节奏紧张,时时让人陷入惴惴不安的情绪之中,但更让我揪心的还是戏中每个人物自身的感情纠葛。
    李玉堂和李重光的父子情当属刻画最为细腻也最显动情的部分。当李玉堂第一次发现儿子私下参加示威游行时,面对儿子“我不愿做亡国奴”的挣扎,这时他是一个震惊、气愤甚至带点惶恐的父亲;当李玉堂不得不替好友担下保护孙中山的重任时,他仍不忘提醒儿子“这些天外面乱,少出门”,这时他是一个慈爱的父亲;当李玉堂警觉儿子已被推到生死的最前端,他彷徨无助的想要阻止,最终却只能抱着儿子已无呼吸的躯体老泪纵横,这时他是一个伤心欲绝的父亲。影片的每一步铺垫都为李玉堂片尾一步步走近儿子翻到在地的轿子时,内心难以承受的痛苦与煎熬近乎残忍地增加分量。对他而言,命运的天平在朝一个深不见底的方向倾倒,却不是针对年过半百的自己,他所避之不及的噩耗终于将他撵上了声泪俱下的长街。
    而对于阿四与阿纯的爱情的刻画同样是电影的一大亮点。经过照相馆时,阿四总会悄悄拉响车铃,相馆女子阿纯回以一个羞涩的微笑,两人的爱情就在这一来一往中持续了三年。直到他决定参加保护的任务,直到他委托李老板帮他提亲,两人的命运罗盘缓缓转动。当阿纯瘸着脚从柜台后走出,当阿四脸上不曾改变的清澈天真的笑容,我依稀听到了黑暗的电影院里有人发出唏嘘的感叹。在阿四和阿纯的小小宇宙里,从来只有纯净的爱情,没有丝毫的缺陷和遗憾。阿纯问起,可否知道自己要保护的人,阿四一脸天真——在他心中行将护送的是谁、那人要去哪里做什么、这些事会为中国带来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都不重要,他只知道他今天能够与阿纯在一起,是因为李玉堂帮他提亲,是他的勤奋与善良修来的福气;他理应报答,理应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而我想的是,他在紧紧抱住阎孝国的时候有没有想到在家等他来娶的阿纯,他在被严孝国掐断脖子的时候有没有遗憾没能见上阿纯最后一面。但我记得,镜头随着他死去的眼睛望过去的,仍然是他拉车用来擦汗的围巾上绣的那个“纯”字。
    影片尾声,出现了敖德萨阶梯这一经典段落,只不过那滑落的婴儿车变成了黄包车,原本的婴儿也变成了旧中国充满激情的青年。我想,将结局落在十七岁富家子弟李重光的无私殉身也是别具用心。在那个大是大非的动荡年代,一个十七岁的青年每晚闭上眼,只会“想到中国的未来”,这对于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时代的年轻人是很难理解的。两个多小时的故事铺排,导演最后将所有的线索集中到一个稚气未脱却身兼重任的小伙子身上,让我们看着他为革命死去,让我们看着老父亲老泪纵横的紧抱儿子,这一幕,教人唏嘘感慨。
    《十月围城》牵扯出太多的故事,它是一个导演十年的梦想,它是一群香港电影人毕功一役的荣誉之战。这十年的风雨坎坷,叠印到《十月围城》的胶片上,使这电影,几乎成为一个悲壮又哀婉的手势。

    编者按:去年看完电影就写了这篇文章,可直到今天才决定贴上来,可能是觉得心情已经不同了吧~激动过后心中剩下的是长长的叹息~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加入锋行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抢个沙发啊!!!!!!!!!!!!
他说:没人你们没有我//他说:只要你们不累,我谢霆锋就不敢累!

TOP

抢个沙发啊!!!!!!!!!!!!
他说:没人你们没有我//他说:只要你们不累,我谢霆锋就不敢累!

TOP

很感人的!
我们集体在上海看的时候好感人啊!
眼泪哗哗地,止都止不住............................

TOP

很是感人
看着看着眼睛都不禁的湿了
青春要做青春之最,今天最想多体会

TOP

真的很感人,咱霆锋真的好棒的说
亲爱的Boss,亲爱的霆锋,好爱看你笑,看你幸福的样子

TOP

Re:

写的真好~



来自手机

TOP

写得很好哎,十月~真的很感人的说,永远忘不了阿四坚定的眼神,视死如归~~~

TOP

Mark up 一下,留个印






















防辐射服鉴别

TOP

哎呦,眼泪流下来了,回想起来感动死人

TOP

看到他的那段我真的哭了,
你的精神  
  我的信仰
    追随,不因为你是偶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