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色:血肉丰满 生动可感
好电影可以营造一股情绪流,仿佛心里被打开一个缺口,电流通进来,有巨大的轰鸣,有细小的回响。一丝一缕,存心可感。走出电影院时,天已经昏暗,暮色四合,华灯初上。我的脑海里,依然有根木吉他的弦,在拨弄弹唱,当时的旋律,当时的人,当时的故事,像水一样淌过心上。
这不是一部“冷”的电影,因为它挣脱了动作片的藩篱,把镜头伸向了更深处,深刻地挖掘出每个角色面对生活变数而产生的内心激荡,有血有肉,很有质感;因为它集结了这么多有热忱的演员,他们在故事中体验角色,也在角色中完满自己;于是每个角色都成了特定的符号,讲述着故事,也传达着情绪。
张家辉——这个杀手不太冷
虽然是个杀手,他却不是十恶不赦。他对妻子无微不至的照顾,坐在床头耐心地帮她剪指甲,紧张地给她喂药、分药。他绑了玲玲,却又冒险为她买鸡腿沙律,连在砍玲玲的手前也细心问一句“你用哪只手写字”。他是一个被现实逼得冷酷却按捺不住内心温情的杀手。当他双目失明时,他唯一的愿望就是回到妻子身边,搂着她,握着她抖动的手指,感觉她的存在。那是一份足以撼动你我心灵的深情与责任。在一个看似阳刚冷酷的杀手身上散发出来的柔情,虽然无比悲凉,却有着厚重的温度。
张家辉在塑造这个悲情角色时,从形象到演技都交出了出神入化的表演,每一次冷酷的绝杀、每一个温情的场景、甚至连每一次冷暖之间的转变,他都拿捏得非常精准到位,立体而富有层次感。
谢霆锋——温情与硬朗 交相辉映
虽然是个警官,他却不再英姿勃发。为了一次意外的错杀而选择逃避,内心的自责与悔疚,痛苦地缠绕着他。为了完成自我救赎,他不顾一切地营救玲玲。他做事的方式很硬朗,内心却很温情脆弱。他会在公园画画,他会在篮球场呆坐,他会为属下掖好系在腰间的枪,他会给玲玲带饼干,他是一个被痛苦逼得压抑却极度渴望自我救赎的警察。当他以为玲玲在沙堆中死去时,他一边声嘶力竭,一边泪如雨下,内心的痛苦表露无遗。
和张家辉一样,谢霆锋的这次表演,同样为自己交上了漂亮的答卷。他完全沉浸在了角色之中,那种负罪感与压抑感,贯穿于影片始终。在观影的过程中,我一次也没想起他是谢霆锋。特别是那场沙堆里刨人的戏,他把唐飞该有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先是看到玲玲被沙土掩埋时的难受焦灼,把她从沙堆里挖起时的抓狂,人工呼吸时的几近崩溃,以为玲玲已死时的绝望无助,直到最后玲玲醒来时的喜极而泣,他哭得很真实,很有层次感,出色地演绎了一个警官无比痛苦的心灵救赎过程。
小女孩——稚气未脱 惹人怜爱
作为一个孩子,她有纯真的一面,她会在画布上画自己的姐姐,她会想着做蛋糕给疼爱自己的唐飞哥哥吃,她还会用妈妈说过的话安慰受伤的唐飞;她也有机智的一面,趁着警察上门偷偷溜走打电话给妈妈,在救护车上拼命蹭门想磨断绳子逃走;她还有勇敢的一面,看见洪荆冲进下水道,就义无反顾地往前跑。她弓着小小的身躯紧张得向前走的样子,真是叫人印象深刻。
这两个小女孩太可爱了,无论是说话,表情,动作,都那么惹人怜爱。而且乖巧懂事,拍摄场地环境恶劣,她们没有埋怨,没有闹情绪,尽自己的能力去表演。用霆锋的话来说就是,这两个小朋友的表现是他意料之外的好。
当然除了他们之外,张静初、苗圃、廖启智、郭政鸿等几乎所有演员的表演都可圈可点,功不可没。
(四)风格:写实打斗 温馨悲情
正如导演林超贤所说,如果你期待《证人》呈现一个动作世界给你,那么你恐怕要失望。这部电影既没有华丽的拳脚,也没有火爆的枪战,只有实打实的近身肉搏。人物间的打斗动作几乎过滤掉了任何的招式章法,以人类最原始最直接的动作反应来营造一种真实的质感。在写实的打斗风格中,流露令人黯然感动的温馨悲情。这其中有人物挣扎的自我救赎,也有他们深层的内心独白,更有他们彼此的相互见证。
这是一部温情的动作电影,它讲述了人在极度的困境里寻找希望的故事。在它以动作为包装的外表之下,是一颗温情脉脉的心。它能让观众走出影院之后,依然感到伤感,依然怀念那些角色。因为人性深处的情感总是大同的。因为每个人都可能遇到困境,也都要在困境中突围,寻找希望。就像电影中的唐飞要拨开沙堆,唤醒玲玲,要玲玲和他一起带着希望,一直一直跑下去。
那一段纠结绝望的伤心独白,那一双在沙堆里拼命摸索的无助双手,那一张声泪俱下痛楚的脸,最终还是换来了他期盼的温热希望。这让我想起了写在行文之初的那句话——我每天翻开瓦砾,是为了寻找温暖的火种。也许生活就是那些瓦砾,就是那些沙堆,我们必须伸手下去,才能触碰到那瓦砾深处,沙堆之下,温暖的火种。
[ 本帖最后由 无尽深蓝 于 2008-11-25 11:48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