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一切的源泉
温柔、野性?不羁、矜持?——似乎形容他永远需要极端对立的组词,没有中间形态,就如同他对整个世界的描述:非黑即白。性格注定一切,谢霆锋的个性中融合了两种极端的元素。舞台上情深之处的哽咽和流泪明显是两种性格的结合,台上的谢霆锋自信激情,非我莫属的狂野与舍我其谁的大气;但台下的谢霆锋敏感甚至脆弱,他渴望和朋友交往,却害怕被误解于是刻意保持距离,当本性的善良和商业包装下的“邪恶”使他无法适从时,失眠和多虑就成了他的特质之一。特别是当他骨子里还有着天性不服输的精神作祟时,体现出的表象便更加的纷繁:
传统偶像当道的90年代末期,为了让谢霆锋如雷贯耳,叛逆和负面新闻成了催长的推动剂,于是他成了在矛盾中成长的典型,出道以来就负面缠身,却很少有人知道他私下如何的支持慈善活动。16岁就出道支撑家庭经济的他有着固执到极点的是非观,看似不顾形象的他十分在意外人的评价,不过这种在意也只停止在信守精神层面的纯洁,他不去宣扬自己的善事,也不去澄清无端的负面,他是适合生活在平淡中的敏感男生,那个黑白分明的头脑中总是认为清者自清,于是他永远在现实和理想间徘徊:“人无法讨好全世界”。过分的黑白分明是一种幻想,简单极端的是非观往往会影响到良好健康的心理,所以他很难理解为何一个只撞到栏杆并且不是他叫人去顶的案件会定他有罪:“外面的人调直升机拍我,里面的人却有人对我很好,那到底谁是好人谁是坏人?”,没有人给他解答。
于是小小年纪的小谢总是会有或多或少的厌世情绪。想必18岁时就说着“生命的长短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活着时轰轰烈烈”的谢霆锋不会有什么后顾之忧,他的这份颓废和消极并非源于年龄,“我从没想过世界会很美,可能等我死了,才会觉得吧!”、“only the good die young”、“我的心一直是灰的”诸如此类的言论让他身边的人胆战心惊;但小谢遇事的坚强似乎又勿庸置疑,说他是打不死的“蟑螂”大概也没人反对,他在充斥着最具争议性的评论中云淡风清,总以为他要荡到谷底,回头一看原来他只是再次出发:“我不会再做让身边人担心的事情”“拿大人的钱,我就会负大人的责任”。
幸好,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平和在他的性格中占有了大部分比重:从“不进则退”到“以退为进”。“要学会忍耐,忍到别人有一天无法再敢抬头看你的眼睛。”《艺术人生》的访问中选择了“坚守”,对清华学子们说着“人总是要对社会现实做一些妥协”。……很难说这样的接受是一种真正的妥协,他还是保有直爽的个性,“我是最会写出走红方程式的艺人,出道时就知道如何走红,我不是不会,只是不想,我现在也不想那样做,我要走自己的道路。”矛盾无处不在的真理,在谢霆锋身上全面的呈现。